今天是2025年11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什邡市:午间暖光,刘晓玲康复师照亮脑瘫患儿前行征途

在什邡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神经内科,每天中午12点半,当大多数人还在享受午休时光时,康复师刘晓玲老师的身影早已出现在康复治疗室。近4年来,除去寒暑假和周末,她雷打不动地利用每天中午两小时,为脑瘫患儿开展肢体康复训练,用坚守与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这些孩子要上学,只有中午才有时间来做康复。”刘晓玲老师的话语朴实又温暖。脑瘫患儿的康复黄金期短暂,且需要长期持续的训练,而上学的孩子们无法在正常工作时间前来。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业,也不影响康复进程,刘晓玲老师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午休时间,每天匆匆吃完午饭,便立刻投入到治疗中,一坚持就是近4年。

回忆起印象深刻的一名患儿,刘晓玲的眼神满是欣慰。“第一次见她时,完全离不开家属的怀抱,连抬头都很困难,更别说站立和行走了。”为了帮助孩子恢复肢体功能,刘晓玲老师结合中医康复理念,制定了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从简单的抬头、翻身训练开始,到关节活动、肌力强化,再到平衡训练和步态矫正,每一个动作都耐心指导、反复示范。

中午的治疗室里,常常能听到刘晓玲温柔而坚定的鼓励声:“宝贝,再坚持一下,你今天比昨天进步啦!”这简单的话语,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给予他们无尽的力量。当孩子因为训练的辛苦而哭闹时,她会轻轻地蹲下身子,用温柔的声音轻声安抚,就像妈妈一样,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无尽的关爱和安全感。当孩子训练累了,她会陪着孩子一起休息片刻,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缓解孩子的疲劳。

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训练中,孩子的进步越来越明显。从最初只能独自坐稳,到后来能够扶着栏杆站立,再到慢慢迈出第一步、第二步……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凝聚着刘晓玲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如今,这个曾经需要被抱着的孩子,不仅能够独立行走,还顺利走进了校园,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正常读书学习。看着孩子在校园里欢快的身影,刘晓玲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在刘晓玲老师看来,康复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爱的陪伴。她深知,脑瘫患儿的康复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孩子、家长和医护人员一起坚持下去。“我多付出一点时间,孩子们就多一分康复的希望。”这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坚守岗位的动力源泉。

近4年的午休坚守,她累计加班超过1600小时。这1600多个小时,是她对孩子们无私奉献的见证,也是她对康复事业的执着追求。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数十名脑瘫患儿改善了肢体功能,让他们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更有信心面对生活的挑战。

其实,在什邡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神经内科,还有许多像刘晓玲一样的康复师。他们就像一群默默奉献的天使,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敬业态度,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康复治疗。他们每天忙碌在各个康复治疗室,与患者们并肩作战,共同对抗病魔。

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更多关注与理解。每一个脑瘫患儿都是折翼的天使,他们渴望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和玩耍。希望通过刘晓玲的故事,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康复科的工作,了解脑瘫患儿的不易。同时,也让我们为每一位坚守在康复一线的医护人员点赞,是他们用爱和责任,为患者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让他们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什邡市中医医院)

上一篇:社会工作专业案例丨从“静音”到“共鸣”:一位独居听障老人的优势视角重建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下一篇:汇聚老年医学力量,共创老年健康未来 —第十一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