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学子“治酸增产提质”记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青年学子用青春配方治理酸化土壤
“把实验室的科研数据转换成田里的稻穗,让论文里的奥秘长成老乡碗里的米饭。” 2025年7月,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治酸增产提质”实践团深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团队以“红色研学--田间把脉--菌肥增产”三部曲,用一把“菌肥”的钥匙,为酸化稻田打开增产提质之门,为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酸化耕地治理工程”交出一份青年答卷。
一、红色寻根,科技治酸
“当年红土地孕育革命火种,今天我们要让红土地重新孕育丰收”。7月6日上午,实践团一行来到三明市将乐县中央苏区纪念馆,以“红色寻根•菌肥治酸•水稻增产”为主题,开展现场实践与誓师动员,为后续在安仁乡石富村的酸化稻田改良行动注入红色动能。通过学习老一辈革命艰苦卓绝,不畏困难的精神,团队在红色基因中汲取信仰力量,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的行动宗旨贯彻始终,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核心思想铭记心中,以一种“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般心系百姓、躬身践行的姿态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中。
二、田间把脉,踏足诊断
7 月 6 日中午,队员们前往安仁乡石富村,在许飞云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农户家中与村民交流稻田从种植到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后便踏入田间地头采集土壤样本,分析土壤酸碱度、养分含量等关键指标,了解土壤酸化成因与现状。
三、菌肥治酸,水稻增产
这场“治酸增产提质”的核心武器是利用菌种高通量选育技术和复合菌定殖技术。利用两项技术,依据土壤的具体情况,智能优配出可以改良作物耐酸性的优质菌肥。菌肥中的耐酸菌定殖在水稻根部后,大大增强了水稻的耐酸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壤酸化的难题。在研究团队不断探索与创新下,在菌肥治酸的基础上,用稻谷的益生菌促进稻谷增产提质。本次“治酸增产提质”实践团就是通过采集不同阶段的稻田土壤、进行检测分析土壤酸碱度,并通过实施菌肥技术计划完成稻谷全生长周期的治酸、增产、提质。
当稻穗低头,谷粒金黄,农户捧起沉甸甸的稻谷,皱纹里将盛满希望的光芒。这不是简单的增产提质,这是是一场青春与土地的“双向奔赴”——土壤改良创新菌肥技术把课堂方程式写进酸性土壤治理中,也把乡村振兴的答卷写进农民的笑颜。
供稿人:张家铭、李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