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温情护航:视障孤儿的新生序章

 

温情护航:视障孤儿的新生序章

 

为落实海淀区社会救助服务年度重点任务,聚焦困难群众的急难需求,提升帮扶工作实际效果,海淀区永定路街道致力于满足特殊困难人群的个性化需求,自2024年12月起,永定路街道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发挥专业人员作用,提供多维服务为视障孤儿小敏(化名)铺就安稳生活之路。从户籍落地时的多方协调,到居家安置时的细致入微,再到日常相处时的心灵陪伴,永定路街道以专业方法为经、人文关怀为纬,帮助这位性格开朗的视力残疾女孩在离开福利院后妥善安置。在特殊群体的成长之路上,始终有工作人员温暖护航的身影。

破局生根:筑牢生存保障基石

2024年11月底,海淀区综合福利科的工作人员、永定路街道的社救工作负责人、困服机构社工共同走访福利院探望了小敏的情况。在进行安置材料的交接工作后,安置工作团队一行人与小敏沟通,关注其生活与工作方面诉求,积极协调资源满足其生活需要。

因户籍原因导致小敏一些福利政策难以匹配,永定路街道指导困服机构迅速启动“一人一策”帮扶机制,将户籍问题列为首要攻坚点。为破解档案不全的难题,街道联动民政、残联等多部门开展跨部门协作,帮助其本人申请各项补贴政策。针对视障者信息获取方面的障碍,采用“语音解读+全程代办”服务:将晦涩的政策条款转化为通俗语音逐页讲解,代填多份申报材料,帮助落实户口、一级视力残疾认定及每月生活补贴。

公租房申请环节,工作人员与住建部门反复沟通,遵循本人需要,挑选适合她生活的房型,让她避免在家中磕绊。带小敏选公租房时,工作人员巧妙地将视觉信息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锚点:每走到一处关键位置,便轻拍她的手背示意,同时清晰告知“这里是门禁卡感应区”;在电梯口特意停顿三次,让她记住“出电梯门后左转三步,就是家门口”。2025年7月,公租房申请成功后,小敏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表示自己终于有一个安稳的家了。

筑巢安身:打造安全舒适港湾

“我想要一个不用怕磕碰的家。”是小敏轻声道出的心愿。在居家安置阶段,工作人员从“环境适应”的角度出发,三次上门丈量新居,记录门窗高度、插座位置乃至家具转角弧度,确保每个细节都能适配小敏的生活需求,同时联络物业帮助其更换纱窗、刷新房屋,帮助其购买房屋中必须用的家具,如床、衣柜、沙发、马桶、宽带等,整个流程救助工作人员全程跟随或者代办并实时沟通意愿给予协助。

装修完成后,工作人员领着小敏熟悉新居。从单元门到电梯口,来来回回走了几次,熟悉新家的每一个位置。“门禁刷卡区比你手掌稍高一点”“进门时注意脚下有1.5厘米的台阶,留意着抬脚”……搬家当日,工作人员俯身陪小敏“丈量”房间的每个角落:床沿到墙面的两臂距离,是睡前防摔的“安全线”;书桌边角特意磨出3厘米半径的圆角,就算不小心碰到也不会疼;卫生间洗手台下方留足了转身空间——这些细节处理需要社工帮助她一点点记忆。

暖心同行:织密情感支持网络

除了物质帮扶之外,街道工作人员将情感关怀融入日常点滴。新春期间,特意带小敏挑选过年新衣,感受节日温暖。平日里,困服机构社工定期上门与小敏谈心,倾听她在做线上销售工作时的困扰:“有时候客户不信任我,沟通起来特别费劲,最近都想辞职了”工作人员积极倾听,给予安抚和回应,并帮助其分析目前工作的利弊,尊重其自身决定。小敏非常感谢,表示自己出院后收到了很多的关心,心里特别温暖。

       如今小敏已安心居住在舒适的公租房里,继续着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在这段历时大半年的帮扶历程里,永定路街道的救助工作人员们以专业为笔、温情为颜,为小敏的人生画卷上添上了安稳与希望的色彩。在无数个细微的变化中,藏着工作人员用专业与耐心写下的答案: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从不是简单的施与受,而是以尊重为桥、细节为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尊严与希望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活序章。

上一篇:“星火耕梦”传茶韵,直播焕活六安非遗|淮北理工学院实践团队书写青春答卷
下一篇:菌草学子“治酸增产提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