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7月13日至7月19日,化学化工学院雅克玛儿福籽同心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开展实践活动。
解码民族品牌,夯实共同体产业根基
实践团成员走进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实践科研基地——雅克玛儿技术产业有限公司。实验室里,藏区传统酥油经现代工艺转化为民族符号;展厅中,融合藏族纹样的彩妆产品琳琅满目。“从饮食符号到美妆品牌,靠的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听着工作人员李龙霞的介绍,实践队员王雯感慨不已。
当直播镜头对准卓尼的特色农产品,当传统技艺通过数字平台走向大众,青年学子正架起一座连接民族文化与市场的桥梁。这场直播助农实践,不仅是对农产品的推广,更是各民族团结协作的缩影——藏族老乡的产品故事、青年学子的传播创意、技术团队的专业支持,在直播间里交融成“共同发展”的动人旋律。
党史铸魂,同心共话团结情
为凝聚共同体思想共识、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在企业党建活动室围绕“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主题开展党史学习。结合卓尼地区红色故事与民族交往历史,队员们纷纷表示:从红军长征时期的军民鱼水情到当代民族产业协同发展,团结奋斗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指导老师徐召结合卓尼红色历史讲述:“红军长征过卓尼时,当地群众倾力支援;如今各族群众共兴产业,团结始终是不变的旋律。”
场馆寻迹,红色记忆照初心
在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内,泛黄的照片、斑驳的实物静静诉说着历史。7月14日下午,实践队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望着展馆内群众支援红军的门板、粮草清单,彷佛在诉说着当年红军与藏区群众的深厚情谊。
甘南州博物馆里,一件件承载着民族历史的文物,默默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往,为实践队员们勾勒出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脉络。“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是融入血脉的力量。”队长韩欣怡在笔记中写道。
踏访藏区村寨,感受民族相融的真切暖意
7月15日,实践团一行深入卓尼乡村,在扎古录镇康养小镇里,藏式民居与现代化设施相映成趣。当地居民介绍到:小镇建设融入藏族建筑的元素,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带动当地百余名群众就业。
午后的百年藏寨,古碉楼的经幡随风飘扬。这座有200多年历史的藏寨,以“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的藏式苫子房而闻名。92岁的藏族老人用藏语讲述着村寨的变迁,她指着远处的青稞田回忆,祖辈传下来的耕作技艺已延续数百年,各族村民们并肩劳作,青稞酒里浸透着团结协作的情谊。
当地居民介绍:“房梁雕花融合藏式吉祥纹样与汉族的工匠技艺,是早年多民族合力修建的成果,这些建筑不仅是家园,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
在卓尼县社会综合福利院,一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紧紧握住实践团队成员的手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对我们老年人的关怀无微不至,真心感谢党和政府!”老人朴实的话语令在场成员深受感动,大家一致认为这不仅是一次慰问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走出实验室、走进红色场馆、走向藏族村落,雅克玛儿福籽同心实践团将继续前行,以“福籽”之名凝聚青春力量,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与藏乡历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故事。
(作者:韩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