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对象小刘(化名),男,是一名刚升入职高的青少年。在短期内接连遭遇姥爷与父亲离世的重大变故,心理受到严重创伤,继而出现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失眠及强烈的厌学情绪,导致频繁缺课。后经回龙观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其家庭因经济压力无法承担长期的心理咨询费用。在此情况下,羊坊店困服所主动介入,评估其家庭需求后,联动各方资源,为小刘及其家庭制定了系统的服务方案,并展开了持续性的专业支持与服务。
疗愈之径,多维度创伤修复策略
面对服务对象由复杂哀伤引发的“替代性创伤”,社工团队链接北大心理咨询师资源并制定了系统干预方案。每次会面,心理咨询师精心设计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互动环节。起初,服务对象对“情绪温度计”用颜色和数值即时标注当下感受、“安全岛冥想”在想象中构建心灵休憩之地等游戏充满疏离。起初社工陪伴服务对象参与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抵抗并未强求,转而邀请他一同整理父亲留下的旧书籍,在整理与回忆中,尘封的情感如溪流般自然流淌。他渐渐开始诉说那些未尽的遗憾与沉甸甸的思念。社工专注倾听,适时引导他将复杂情绪释放出来。渐渐地服务对象积极配合着心理咨询师一同治疗。修复之路虽缓,但每一次微小的情感破土,都在松动那厚重的阴霾。
温情之网,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YFD困服所社工深知,坚实的社区支持是康复不可或缺的土壤。社工鼓励并陪伴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参与慈善站“爱心助学子”捐赠活动,让其感受社会爱心企业的关心与爱护,在活动中社工敏锐地发现,服务对象在帮助一位一同参与活动的老者时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耐心与清晰的表达能力。社工及时给予他积极反馈:“你刚才的讲解特别清楚,看,这位奶奶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份帮助他人的能力,是你很珍贵的礼物。”这份被“看见”的肯定,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了他久违的价值感涟漪。他逐渐在不同的活动中找到位置,与几位志趣相投的同龄人建立了初步友谊,一张温暖的社会支持之网,正悄然在他身后编织。
重返之路,阶梯式社会再适应
重返校园,是康复路上最关键的挑战。社工与服务对象及其母亲、学校老师深入沟通,共同制定“阶梯式”返校计划。初期每周仅安排1-2个半天适应性入校,重点熟悉环境、感受氛围。同时,社工针对课堂突然提问、食堂拥挤排队、小组合作讨论等曾引发服务对象强烈焦虑的高频校园场景,精心制作了“校园安心卡”。卡片正面是简洁易懂的情境漫画,背面则清晰列出可操作的应对策略,如“深呼吸三次和对老师微笑点头”、“心中默念‘我可以’和寻找友善面孔”。服务对象将这套卡片放入透明手机壳随身携带,如同握住了随时可支取的安全锦囊。随着适应性入校的成功推进,社工又链接职校心理老师,为服务对象提供持续的情绪支持,家校社协同的支撑体系日益稳固。
新生之光,社会功能全面重建
经过困服所社工团队数月如春风化雨般持续而专业的帮扶,服务对象的生命画卷已悄然改换底色。曾经那个在客厅阴影里沉默木讷、被自卑紧锁的少年,如今能站在社工面前,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彩,侃侃而谈校园里的趣闻轶事。他不仅重新融入了课堂,更在班级中结交了真诚的朋友,甚至凭借在社区活动中展现的负责与热忱,成功竞选了班级生活委员的职务。母亲含泪感慨:“那个爱说爱笑的孩子,好像真的回来了。”服务对象的母亲十分感谢困服所这些日子的帮助连自己都想放弃的时候是困服所重新照亮了他们的家庭,为此其母亲张阿姨真挚的为困服所写了一封感谢信,一并送来锦旗,金灿灿的字是对困服所工作的肯定,亲切的笔记则是映射出其对社工深切关怀、理解与由衷嘉许。
专业反思,服务体系建设启示
社工帮助服务对象的重返校园之路,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供了深刻的镜鉴:首先主动发现与早期介入至关重要基层困服所需强化主动摸排机制,敏锐识别因重大变故陷入困境的青少年,避免问题积重难返。然后进行整合资源构建服务,需打破资源壁垒,形成“心理-教育-社会-经济”多维支持闭环,为像服务对象这样的家庭提供无缝衔接的持续支持。其次进行创伤干预需专业与温度并存:运用“生命线”外化、表达性艺术治疗等技术处理复杂哀伤时,以稳固的信任关系为基础,过程需极度耐心,尊重服务对象的节奏。最后“阶梯式”重返需环境适配,复学计划必须个性化、精细化,联合学校创设包容支持的环境,并提供返校后持续的心理陪伴。
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故事,是穿透心灵幽谷的一束光。它证明,当专业力量、社区温情与个体坚韧相遇,纵使生命突遭断崖,亦能于深渊之上架设心桥,引领迷途的青春重归辽阔天地。
(羊坊店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 赵馨宇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