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画卷中,如何让残疾人群体一个都不掉队,不仅考验着社会的温度,更检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天津市滨海新区杭州道街道以一项名为“家园有你 益爱同行”的扶残助残项目,交出了一份充满温情与创新的答卷。该项目自启动以来,摒弃传统“大水漫灌”式的帮扶,转而深耕“精准滴灌”,通过构建“需求精准响应、服务专业赋能、社群互助融合”的全链条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残疾人群体的“急难愁盼”,更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从“生存保障”迈向“发展赋能”的基层助残新路径。
一、精准画像:从“粗放供给”到“靶向施策”的治理变革
助残服务的第一步,在于真正听懂残疾人的心声。杭州道街道项目伊始,便直面“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这一核心痛点,启动了覆盖全域29个社区的系统性需求调研。历时两个月,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社区座谈会三维联动,项目组与419名残疾人及其家属进行了深度交流,远超原定300人的目标。这份沉甸甸的《杭州道街残疾人需求调查报告》,不仅是一份数据汇总,更是一幅鲜活的社区残疾人需求“全景图”。
数据显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具体化的特征:政策救助(39.62%)、身心健康服务(38.42%)、辅助器具(17.18%)、就业信息咨询(9.31%)、就业技能培训(8.59%)、无障碍改造(10.26%)等需求清晰可辨。更重要的是,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达了对社会组织提供“其他帮助”的期待,这预示着服务需要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基于此,杭州道街道彻底告别了“我提供什么,你接受什么”的旧模式,建立了动态的“需求-服务-反馈”闭环机制。一份每月更新的需求管理台账,成为服务精准投送的“导航图”。这种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的转变,标志着基层助残工作理念的一次深刻升级。无论是为视力残疾的郑师傅提供定期的代买药物和蔬菜配送,解决其“出行难、办事难”的日常困境,还是针对不同残疾类型、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化需求设计服务包,精准化已成为项目最鲜明的底色。
二、心灵赋能:构筑从“情绪疏导”到“价值实现”的心理支持体系
物质帮扶解燃眉之急,心灵关怀则赋长久之力。项目深刻认识到,残疾人群体不仅面临身体上的障碍,更常伴随焦虑、自卑等心理挑战。为此,杭州道街道联合专业心理机构,精心编织了一张“线上+线下”结合的心理支持网络。
线下,心理调适课程不再是枯燥的说教。“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家庭沟通技巧”、“社会融入自信心培养”等主题课程,融入了“理论讲解+情景模拟+互动答疑”的多元形式。在“众爱助残 你我同行”的社区课堂上,心理咨询师设计的“优点轰炸”游戏,引导参与者相互发现并大声说出彼此的优点,许多残疾人朋友在惊喜和感动中,重新认识了自我的价值,反馈“学会了接纳自己”、“对生活更有信心”。
针对特殊个案,项目开启深度帮扶。例如,面对长期承受巨大压力的孤独症儿童家长,项目通过芳香疗愈、角色扮演等专业干预手段,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寻求支持的安全空间,帮助他们逐步打开心扉,重塑家庭支持力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对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项目设计了“游戏化、体验式”的疏导活动。在翔羽孤独症学校的沙盘室里,8岁的孤独症儿童小宇(化名)从最初的拒绝沟通,到经过三次沙盘游戏后,能用玩具摆出“家庭场景”,并表达出“想和爸爸一起玩”的愿望,这一微小的进步,对其家庭而言却是莫大的慰藉。绘本读书会、艺术疗愈等活动,则让残疾儿童在与健全伙伴的合作中,用色彩和故事表达情绪,他们的作品在社区展览中绽放光彩,收获的不仅是快乐,更是宝贵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三、技能赋能:打造从“培训学习”到“社会融入”的发展阶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杭州道街道将就业赋能视为促进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一环。项目紧密对接辖区产业特点和残疾人能力实际,开展了咖啡制作、手工艺品制作等精准化的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绝非走过场,而是强调“理论学习+实操练习+作品转化”的全流程赋能。在咖啡制作培训班上,来自连锁咖啡厅的资深咖啡师手把手教学,从咖啡豆的辨识到拉花技巧,学员们系统学习了六款基础咖啡的制作。孤独症少年小雨在培训中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和天赋,结业后成功进入街道的“庇护性就业基地”咖啡厅进行实训,如今已能独立完成手磨咖啡制作与售卖,实现了从技能学习者到社会贡献者的美丽蜕变。
同时,项目关注到残疾人家庭照护者的压力与知识短板。面向失能、半失能残疾人的家属及社区工作者,项目举办了多场康复知识讲座,邀请三甲医院专家采用“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分组实操”的模式,传授如“肢体残疾人家居康复训练”等实用技能。家属们现场练习翻身、按摩等动作,并得到专家的即时指导,参与者表示“掌握了至少3项护理技巧”,这不仅提升了照护质量,也间接增强了残疾人的康复信心和生活质量。
四、融合赋能:营造从“残健共融”到“社区共生”的友好环境
真正的包容,体现在日常的互动与平等的参与中。杭州道街道项目大力开展“残健共融”活动,旨在消除偏见,促进理解,构建“平等、尊重、互助”的社区氛围。
非遗扎染体验活动中,健全居民与残疾人结对合作,共同创作出精美的扎染作品。随后举办的“融合艺术展”,不仅展示了残健共创的成果,更让社区居民直观感受到残疾人群体蕴含的创造力与潜力。更具创新性的是“抗癌明星交流会”,活动邀请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抗癌康复者分享生命故事,并促成残疾人与其他癌友结对互助,后续成立的“阳光抗癌小组”形成了持续的健康监测与心理支持机制。这种基于共同生命经验的互助,超越了残疾的界限,构建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和环境支持。
五、展望未来:从“项目化运行”到“可持续生态”的机制探索
面对未来,杭州道街道有着清晰的规划。项目正致力于从“被动服务”进一步转向“主动感知”,通过开发信息化助残服务联动机制,实现“30分钟内响应、2小时内上门”的紧急求助响应。同时,项目将试点“专业照护+家属喘息”服务,为重度失能残疾人家庭提供实质性支持。
更重要的是,项目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培育“就业互助组”、“康复互助组”等社区自助组织,招募和培训志愿服务骨干,目标是在项目周期结束后,助残服务依然能在社区内部持续运转。总结项目经验,编制服务标准手册,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杭州道经验”,将是其对更大范围基层助残事业的重要贡献。
“家园有你 益爱同行”项目生动表明,新时代的扶残助残工作,不仅是民生保障的底线工程,更是激发个体潜能、促进社会融合、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杭州道街道以精准为基,以赋能为核心,以融合为归宿,正在书写一首关于尊严、发展和希望的动人诗篇,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基层助残之路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