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1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乡野披绿,振兴方兴

乡村振兴的深层要义,在于让生态底色与发展活力同频共振。第三个国家生态日将至,以生态文明为笔勾勒乡村振兴图景,既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更是守护乡土根脉的必然选择。

生态为基,让乡村产业振起“绿色羽翼”。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乡村产业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浙江安吉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理念,将竹林资源转化为生态旅游、竹制品深加工等绿色产业,既守护了竹海风光,又使村民年均收入再创新高;福建长汀曾是水土流失重灾区,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后,发展起杨梅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昔日“火焰山”蜕变为今日“花果山”。这些实践印证,生态优势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让乡村经济在绿色发展中行稳致远。

生态为底,让乡土村居绽放“宜居芳华”。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乡村的“脸面”,更是村民幸福指数的“晴雨表”。过去,部分乡村深陷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的困境,如今通过“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集中处理等举措,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江西婺源推进“徽派民居+生态庭院”改造,在保留古村落韵味的同时,实现污水、垃圾全处理,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典范;广东清远推行“积分制”引导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村庄从“脏乱差”蝶变为“洁净美”,村民主动守护家园的意识显著增强。生态宜居的乡村,方是村民愿意扎根的家园。

生态为魂,让乡村文化厚植“传承沃土”。乡村文化的根脉,深深植根于生态环境之中。保护乡村生态,便是守护文化传承的载体。云南哈尼族的梯田系统,既是农业生态奇观,也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当地通过生态保护与文化展示相结合,让梯田文化代代相传;江苏周庄在古镇保护中,坚守“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态格局,使水乡文化成为吸引世界的独特名片。守护乡村生态,方能让文化之根深扎土壤,让乡愁有处安放。

从产业转型到人居改善,从文化传承到精神重塑,乡村生态文明振兴是一场系统性变革。以第三个国家生态日为契机,持续以生态为笔描摹乡村振兴图景,方能让乡村既有“金山银山”的富饶,更有“绿水青山”的诗意,成为亿万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陈奕帆 苏钦泽)

 

上一篇:青春接力小岗梦振兴路上再出发——栀子花队探究小岗村农业乡村振兴发展
下一篇:走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