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8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西滩村的夏日课堂:宁夏师范大学实践队以教育之力赋能乡村儿童成长

盛夏农忙时节,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西滩村的田埂上,村民们忙着抢收抢种;而村头的临时教室里,一场由宁夏师范大学童心同行暑期实践团队主导的“成长盛宴”正热闹上演。20天里,这支青年队伍以“儿童需求”为核心,七大课程板块为载体,不仅为农忙家庭解决了孩子照护的后顾之忧,更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教育实践,为乡村儿童搭建起认知世界、涵养品格、舒展心灵的平台,用教育的温度与深度,书写着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学业辅导:让知识的种子在耐心浇灌中发芽

“老师,这个方程式我总也算不对”“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怎么抓呀”……面对孩子们攒了一学期的学业困惑,实践队员们化身“一对一导师”,把课堂搬到树荫下、书桌旁。三年级的马小明曾因数学应用题发愁,队员们用他熟悉的“放羊分草”举例,让抽象的数字变得鲜活。当他终于独立解出题目时,攥着笔的手微微发抖,眼里闪着“我能行”的光。这种“靶向辅导”不仅帮孩子们扫清了学习障碍,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主动探索”的种子,让知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

兴趣课堂:以多元体验激活儿童天性与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启蒙。绘画课上,孩子们用蜡笔涂画家乡的黄土坡与新修的光伏板,笔触稚嫩却充满对家乡变化的感知;手工课上,废旧纸箱变成“航天飞船”,彩绳编织出“五星红旗”,孩子们举着作品互相“炫耀”,教室里满是“我的更厉害”的雀跃声。音乐课上,《童心向党》的旋律响起,孩子们跟着队员摆动小手,眼神里有对党的懵懂认知,更有对旋律的天然热爱;体育课上,“三人两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跌跌撞撞中学会协作,笑声震落了枝头的蝉鸣;劳动实践课上,孩子们跟着队员到田间拔草,小手被草叶划红也不停歇,回家后骄傲地告诉父母“我也能帮家里干活了”。这些课堂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边界,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发现自我、释放潜能。

红色教育:让信仰的火种在故事与实践中传递

“红军过六盘山时,干粮吃完了就嚼树皮……”队员讲述红色故事时,原本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孩子们瞪大眼睛,有的悄悄抹起眼泪。爱国主题手工作品课上,二年级的王雅琪认真地将五角星粘在红色卡纸上,轻声问“这样就能像红军叔叔一样勇敢吗”。从故事里的革命精神到手中的创意作品,红色教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的行动,让“爱党爱国”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扎根生长,成为滋养他们成长的精神养分。

科普小课堂:用好奇心撬动认知世界的大门

“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二十四节气怎么指导种地呀?”科普课堂上,孩子们的问题像夏日的雨点般密集。讲“两弹一星”精神时,队员用积木模拟火箭发射,当“火箭”升空的瞬间,孩子们欢呼着跳起来,有人大声说“我以后要当科学家”;科学实验课上,看着鸡蛋在盐水中浮起,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伸手尝试,嘴里念叨着“太神奇了”。从动物世界的趣闻到宇宙星空的奥秘,从传统节气的智慧到大国重器的精神,这些知识像一扇扇窗,让乡村儿童看到了课本之外的广阔世界,点燃了他们探索未知的渴望。

心理辅导:以真诚陪伴守护儿童心灵成长

“我爸妈在外打工,我想他们了”,四年级的李睿在一对一辅导时小声说。队员轻轻拍着他的肩膀,陪他折纸飞机,告诉他“思念也是一种力量”。团队游戏中,内向的孩子在“信任背摔”里逐渐敞开心扉,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分享会上,孩子们围着队员倾诉心事,把“大哥哥大姐姐”当成最信赖的朋友。这些看似简单的陪伴,实则是对乡村儿童情感需求的精准回应,让他们在关爱中学会表达、懂得接纳,为健康人格的养成筑牢根基。

暑期安全教育:用情景教学筑牢生命防护网

“不能独自去河边游泳”“插座不能用湿手碰”……队员们通过情景模拟、安全问答等方式,把枯燥的安全知识变成生动的“情景剧”。孩子们扮演“小交警”指挥交通,模拟“溺水救援”,在互动中牢牢记住“安全红线”。有家长感慨:“以前总担心孩子乱跑,现在他们自己就知道‘什么不能做’,我们干活也更安心了。”这种“沉浸式”安全教育,让孩子们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为他们的暑期安全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集体生日会:以温情瞬间凝聚社区情感纽带

支教尾声的集体生日会,成为西滩村最温暖的记忆。孩子们与队员共绘长卷,画面里有黄土高原、新学校,还有手拉手的小伙伴与大朋友;齐唱生日歌时,跑调的歌声里满是真诚;分享蛋糕时,奶油沾在脸上,大家笑着互相擦抹,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这场跨越年龄的聚会,不仅是对20天时光的告别,更像一根纽带,将高校学子、乡村儿童与社区紧紧连在一起,让“陪伴”与“成长”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关键词。

20天的支教活动,是一次教育资源下沉的实践,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宁夏师范大学的青年们用专业与热情,为乡村儿童带来了知识与欢乐,更以实际行动探索着“高校服务乡村教育”的路径。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实践不仅为农忙家庭解了燃眉之急,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乡村儿童的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的成长积蓄力量——这正是教育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撰稿:朱红霞

图片来源:“童心同行”暑期实践团队

上一篇:湖洋记忆—潘新志
下一篇:青春赋能水产养殖 科技助力污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