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3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智绘龙尾科技传文脉 苏大学子宣讲促振兴

7月20日至25日,苏州大学敬文书院“敬文容煦,越脉容新”乡村文旅建设实践团赴绍兴龙尾山村开展暑期实践。怀揣“文化唤醒乡土,创新激活乡村”的青春愿景,学子们创新非遗手工、深入村户调研、探索数字传播、开展理论宣讲,将青春热忱与创新思维播撒乡野,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见面会上,村党支部书记王云良和省级文化特派员蓝珊华亲切地与实践团成员围坐交流,生动讲述了“小灵龙”特色文化IP如何扎根乡土,有效赋能龙尾山村文化振兴。交流中,王书记和蓝老师对学子们的青春力量给予肯定:“同学们带来的青春视角和创新思维就像一股清泉,正是我们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活水’!”

围绕“创新赋能文化振兴”,双方就实践团后续活动展开了深入探讨。

图为村党群服务中心见面会。唐一恬 供图。

非遗焕彩·文脉寻

实践团首先聚焦乡村儿童美育,带领“小候鸟”夏令营的孩子们体验宋锦珍珠画制作,巧妙将山水龙纹融入其中,为非遗传承播撒下创新的种子。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陈列于龙尾山村文化礼堂,既丰富了公共文化供给,更提升了村民文化认同感,为乡村文化振兴增添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龙尾山村小朋友制作的宋锦手工作品(部分)。唐一恬 供图。

“文蕴龙尾山,悠悠屃湖情”。为深挖乡土文脉,实践团成员的足迹遍布龙尾山村:从踏访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古老祠堂、在记录山村沧桑故事的石碑前驻足研读,到专程前往屃石公园,聆听当地禅宗修行者昌泰大师的人生智慧……团队成员们坚持深入田野一线,用心感知当地文化的肌理与发展脉络。这些扎实的见闻与体悟,也为后续的创新实践垒下坚实基石。

创新赋动能·科技启新篇

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当下,如何让古老的乡村魅力搭乘科技快车,焕发时代新声?带着这份思考,实践团在深入走访调研后随即开始AI视频创作。他们聚焦村落深厚的文化基因,运用AI工具,为龙尾山村锻造一张闪亮的数字文旅新名片。

青年学子们各展所长,以“钱镠劈龙传说”、“女儿红酿造”等为主题框架,运用AI技术将传统民俗幻化为灵动动画,并创新地将村庄萌宠IP“小灵龙”化身为贯穿系列始终的文化讲述人,最终创作出覆盖“传说篇”、“风俗篇”、“新潮篇”三大系列的8支精彩视频,多维覆盖龙尾山村文化。

从AI模型调优,到生成契合主题的图片素材,再到视频的转化与剪辑,实践团不仅生动刻录了龙尾山的乡土人情与岁月故事,更成功打通了传统民俗数字化传播的新路径。“这批浸润着智慧与创新的视频成果,不仅是咱们年轻人带着新想法‘入乡’实践的体现,也正转化成推动龙尾山村文化发展的新动能。”文化特派员蓝珊华评价道。

图为实践团制作AI视频。唐一恬 供图。

宣讲燃薪火·青春助振兴

在实践团策划并参演的龙尾山村“夏日嘉年华”晚会上,队长劳诗雨带领团队成员,为台下百余村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

围绕“创新”主题,劳诗雨以《创“布”一样的青春》开讲。宣讲中,她巧妙地将创新与乡亲们熟悉的纺织产业融在一起,介绍了绍兴柯桥纺织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鲜活案例,并引用“浙BA”赛事标语“柯桥永不止‘布’”,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一词讲得透彻而亲切。

宣讲最后,团队齐声振臂,号召年轻一代争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四有”新青年,在创新的广阔赛道把“油门踩到底”,跑出青春加速度。这场接地气的宣讲,不仅把政策理念送到了村民心坎上,更点燃了大家对创新的热情,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担当与智慧。

图为劳诗雨理论宣讲《创“布”一样的青春》。唐一恬 供图。

五日的实践步履,浓缩了青年学子与龙尾山村一场真挚的“双向奔赴”。一位成员动情地表示,此行的幸运,是得以遇见那古村巷陌中鲜活跃动的生命脉搏,触摸到带着泥土芬芳的社会图景。学子们以数字技术赓续古村文脉,用理论宣讲激荡振兴强音,在躬身泥土的实践中深切体悟到:所谓传承,终究是要扎根于土地,与这里的人和故事真正相融。将青春智慧厚植乡土,方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沃土上灼灼其华,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作者:张兴林)

图为实践团合照。唐一恬 供图。

上一篇:湖南师范大学化工院“麓山青年”暑期实践团开展趣味科普课程
下一篇:“白花客影,红筑长歌”——惠州学院白花雅韵筑梦队惠东县白花镇历史文化调研与文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