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深信大助力“百千万工程”:解码古村文化,传承非遗薪火

近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心传乡韵”实践突击队走进河源市和平县,先后深入林寨古村与彭寨镇墩头村,以“古村调研+非遗传承”为路径,开展为期数日的乡村文化振兴专题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技艺体验、课堂互动等方式,为古村落保护与非遗活化注入青年智慧,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行动传承非遗温度。

探秘林寨古村:解码建筑里的客家智慧

在林寨古村,实践队重点考察了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四角楼建筑群。在深圳驻镇帮扶工作队与当地文旅公司负责人的陪同下,队员们沿着古巷深入探访,从“贡元”私塾到司马第,廊柱石雕中蓄势的鲤鱼藏着“厚积”的哲思,门楣彩绘里跃龙门的鲤鱼彰显“薄发”的锋芒,庭院中“碧水环伺、方柱圆顶”的设计更蕴含“聚水生财”与“天圆地方”的古老哲学。队员们驻足记录,解读出客家建筑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体验非遗泥鸡:触摸指尖上的传承温度

漫步林寨千年古巷,非遗手艺的温暖在指尖流转。传承泥鸡技艺五十余载的陈均瑶向队员们展示了这项古老手艺的完整流程:取土、塑形、晾晒、彩绘……一团泥土在瑶叔手中化为栩栩如生的泥鸡,轻吹之下还能发出清脆鸣叫。实践队详细记录了制作工艺,此外,瑶叔的草编技艺同样令人称奇,他将竹篾快速编织成寓意“辟邪护宅”的草剑,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与生活的紧密联结。

走访墩头古村:溯源蓝染技艺的历史脉络

转战墩头村后,实践队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染”的传承与创新。在修复一新的梅园书屋,队员们见到了复原的古老染具:煮浆用的陶缸,晾晒用的竹架,墙体上残留的靛蓝染痕,无声诉说着这项技艺的辉煌过往。“客家山歌里‘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唱词,正是明清时期墩头蓝染的繁荣写照。” 通过深入调研,队员们逐渐理清了这项技艺从生活实用到文化传承的演变轨迹。

学习墩头蓝染:体验时光沉淀的染艺魔法

在墩头蓝染工坊,省级传承人曾春雷老师为实践队系统展示了技艺流程。从煮浆、浆纱、晒纱等前期准备,到折叠、捆扎、缝缀的塑形环节,再到浸布、染色的关键步骤,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数百年的经验积累。

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自参与制作。“看着白布慢慢被染液浸润,从浅蓝渐变成深邃的靛蓝,就像见证一场时光的魔法。”当拆开捆扎线,独一无二的花纹在布面上绽放,队员发现,制作过程中的折叠、捆扎等动作具有类似正念冥想的效果,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蓝染兴趣课堂:让非遗种子在童心发芽

创新传承方式是本次实践的亮点之一。实践队在深圳驻镇帮扶工作队以及村委会的支持下创新开设"非遗+心理"蓝染课堂,让孩子们在体验传统技艺的同时获得情感表达的机会。队员们化身小老师,指导孩子们创作个性蓝染作品。当孩子们骄傲展示作品时,一句“我以后也要当蓝染师傅”的童言,让现场充满感动。非遗传承人曾老师称赞:“这种‘非遗+心理’的模式,既传承了文化,又关注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值得推广。”

对话传承人:坚守与创新的非遗之路

在与曾老师的采访中,实践队认真聆听他与墩头蓝相伴的数十年光阴。“小时候跟着工匠学手艺,没想过这门营生能成为‘非遗’。”曾春雷老师坦言,传统不能守旧,要像蓝染的颜色一样,在时光里沉淀,更要在创新中鲜活。他表示,实践队提出的“文创开发”“研学体验”等建议很有启发,未来计划结合市场需求,让老手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此次河源之行,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探索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非遗保护与创新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作者: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史婕、许翼勋)

上一篇:探寻非遗宝藏,赋能文化传承——广东二师学子走进阳春
下一篇:“白花客影,红筑长歌”——惠州学院白花雅韵筑梦队惠东县白花镇历史文化调研与文创活动